粽葉飄香五月五,濃情端午共安康,又到了傳統佳節端午節到來之際。公司為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為企業發展做出的辛勤努力,提前給全體員工發放了一波端午節福利,讓大家感受到來自公司對員工的關懷,在炎炎夏日增添了一絲清涼。

病毒吸收宿主RNA,急性感染可變慢性感染
戊型肝炎病毒是如何逃避免疫系統的?為什么感染會變成慢性而無法治愈?研究人員首次想要找出并分析一名慢性感染患者在一年多時間內的所有病毒種群。他們詳細檢查了來自血液樣本的180多個個體序列。研究人員在2024年6月6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了研究報告。

Nature:炎癥性腸病的主要原因
在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克里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深入研究了一個“基因沙漠”——一個不編碼蛋白質的DNA區域,此前曾被認為與IBD和其他幾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他們發現這個基因沙漠包含一個“增強子”,這是一段DNA,它就像附近基因的音量刻度盤,能夠增加它們制造的蛋白質的數量。研究小組發現,這種特殊的增強子只在巨噬細胞(一種已知在IBD中很重要的免疫細胞)中活躍,并促進了一種名為ETS2的基因,其水平越高,患病風險就越高。

《Nature》新技術捕獲了短壽命RNA,從而揭示了細胞中基因轉錄的隱秘協調方式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技術,使他們能夠觀察細胞中基因和增強子激活的時間。當一個基因與一個特定的增強子幾乎同時被激活時,它強烈表明該增強子控制著該基因。

阻斷CDK7蛋白可以防止與癌癥治療相關的心臟損傷
根據華盛頓州立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研究,阻斷CDK7蛋白質可以防止這種常用于治療乳腺癌、淋巴瘤、白血病和其他癌癥的化療藥物相關的心臟損傷。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抑制CDK7有助于增強阿霉素的抗癌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雜志上。

Nature Aging破解衰老的密碼——脂質變化
日本理研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老鼠的脂質代謝在器官和性別上都發生了許多與年齡相關的變化。這些變化之一是,隨著小鼠年齡的增長,腸道細菌產生的某些脂質在全身的選擇性積累。他們還發現了腎臟的性別差異以及與之相關的基因。

Nature子刊介紹癌癥治療的一種新途徑:抗體-肽抑制劑綴合物
由EPFL的Elisa Oricchio和Bruno Correia領導的一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克服這些限制。他們創建了一個模塊化藥物平臺,將非天然肽抑制劑(nnpi)與抗體偶聯,產生抗體-肽抑制劑偶聯物(APICs)。這種方法確保了抑制劑被特異性地遞送到癌細胞,從而減少了全身副作用,提高了治療效果。

Nature子刊:破解艾滋病毒防御——創新疫苗
利用先進的免疫學技術,研究人員已經有效地激活了動物的免疫系統,產生罕見的前體B細胞,這種細胞可以產生一種HIV廣泛中和抗體(bNAbs)。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研制預防性艾滋病疫苗方面取得了有希望的、漸進的進展。

《Nature Neuroscience》可增強神經膠質細胞的蛋白質
最近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PLXNB1編碼的Plexin-B1調節阿爾茨海默病(AD)斑塊周圍神經膠質網的激活。